国产精品老女人精品综合网,欧美日韩亚洲中文字幕,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狼狼狼色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sub id="ejqle"></sub>
      <style id="ejqle"></style>
      <strong id="ejqle"><u id="ejqle"></u></strong>
      <sub id="ejqle"><ol id="ejqle"><nobr id="ejqle"></nobr></ol></sub>

    1. 普車都 > 名人故事 >

      名人故事 奇跡小子林書豪

      奇跡小子林書豪

      林書豪,美國職業(yè)籃球運動員,司職控球后衛(wèi),效力于NBA休斯敦火箭隊。祖籍福建省漳浦縣,祖輩移居臺灣彰化,父母1977年移民美國。林書豪畢業(yè)于哈佛大學,主修經濟學,副修社會學,在校期間是?;@球隊的隊長,他帶領哈佛大學籃球隊取得常春藤聯(lián)盟分組冠軍;大學畢業(yè)后,加入NBA,曾分別與金州勇士隊和休斯敦火箭隊簽約,但只能擔任替補上場。進入紐約尼克斯隊后開始受到矚目,成為首發(fā)球員,職業(yè)生涯頭五場首發(fā)共得136分,為1974年之后NBA最佳,并獲得NBA東部周最佳球員。林書豪的首周表現引起了全美的極大關注,在紐約刮起一股“Linsanity”(林來瘋)。本書作者于嘉,央視著名籃球評論員。

      上海八萬人體育場的新農村餐廳,二樓的包廂里坐著一大群人,其中的一家華人起先坐在一起,因為我的加入而分成兩邊,父母坐在我左手邊,溫和而謙遜;兩個孩子坐在我右手邊,都很有禮貌,懂得怎樣使用公筷、不在他人講話時聒噪以及服務員更換餐盤時雙手把盤子遞過去以示尊重,每一個新的菜上來,兩個人都要問問媽媽那是什么,得到解釋后才會動筷子……這樣的舉動儼然會和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同齡人顯得不同。

      年齡稍小的孩子似乎對大人們的話題并不感興趣,他更愿意聽聽球星的故事,小聲地和身邊的哥哥開開玩笑;而他的哥哥,則在照顧弟弟的同時,會和大家分享他在過去這一年種種讓他人根本無法體會的經歷,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NBA球員,金州勇士隊的7號,場上位置是組織后衛(wèi),英文名字叫做Jeremy Lin的林書豪。

      如你所知,林書豪出身于很多學子艷羨的名門哈佛大學,主修經濟專業(yè)的他最終成為了一名NBA球員,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很多他的校友都會驚訝于他的選擇,但事實上,從他5歲那年,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都沒有離開那顆橘紅色的籃球;每一次的選擇,最終讓他夢想成真,成為了太多人羨慕的對象。

      在林書豪5歲也就是1993年的時候,正趕上喬丹率領的芝加哥公牛隊橫掃聯(lián)盟,奪得第三個總冠軍之際,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找得到喬丹的球迷。

      林書豪的老爸林繼明也是這樣的一個球迷,他從賈巴爾和J博士看起,直到邁克爾·喬丹達到巔峰,上學時品學兼優(yōu)的他在美國安家立業(yè)之后,每天晚上只要有芝加哥公牛的比賽,從來都不會落下;那時他已經有了三個孩子,特別是老三林書偉當時只有兩歲,怕影響妻子和孩子休息,林繼明會把客廳的門窗都關起來,同時忍住不大聲喝彩,在這種環(huán)境下堅持著看完比賽。

      也許是精力過于集中,他根本沒想到,那個只有5歲的兒子,竟然會開始把門窗打開一條縫,從門縫里享受老爸也在享受的籃球世界,邁克爾·喬丹的每一個動作,都會讓他興奮不已。這條窄窄的門縫,就成了林書豪愛上籃球的第一個選擇。

      發(fā)現自己的孩子愛打籃球是讓林繼明再高興不過的事情,他可以經常帶著自己的大兒子林書雅和二兒子林書豪在家里后院打籃球,父子三人每天討論的話題也更多和籃球有關。

      這就辛苦了媽媽吳信信,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吳信信除了要去教會教小孩子讀書識禮,還要肩負持家的任務,每天給這在籃球場上摸爬滾打的爺仨做飯就是件不容易的事,甚至有時候飯熟了,一個大男人帶著兩個大男孩還在練習喬丹的假動作后仰跳投,于是吳信信就在旁邊看。漸漸地她發(fā)現一件讓她很欣慰的事:孩子的名字沒有起錯,大兒子書雅永遠文質彬彬謙虛禮讓,球場上也是個雅致君子;而二兒子書豪則永遠是場上最想贏球的那個,只要到了關鍵時刻,他就會豪情萬丈地把球打進。

      書豪和書雅從小一起打球長大,后來又帶著最小的弟弟書偉進入籃球的世界,兄弟三人關系好得不得了,書豪和書偉的運控傳技術比起大哥來都差一些。從小開始,都是大哥更多地教兩個弟弟練習后衛(wèi)的運控傳技術。

      但讓林繼明、吳信信夫婦有些失落的是,他們沒有及時發(fā)現大兒子書雅的籃球特長,并不支持他去參加一些學校和業(yè)余聯(lián)盟的比賽,等到發(fā)現他有過人天賦時,書雅只剩最后一年可以打大學籃球的機會了,在高中期間,書雅換了四任教練,又加上他的性格使然,讓他沒有機會繼續(xù)自己的籃球夢想。

      于是書豪接過了大哥傳來的接力棒,與書雅不同,書豪做任何事都會很自信很堅定。他的性格之果敢,即使是學校的體育老師也難以在對抗中壓倒他。他不停地看錄像帶、向大哥求教,加上高中期間只換了兩任教練,于是他的技術和上場時間提高之快,讓身邊的人瞠目結舌。

      曾經帶著他打籃球的老爸林繼明,在他上高一時就無法再和他一起打球了,因為林書豪的體能訓練也越來越強,老爸實在頂不住他。于是只有每周日、一、三晚上八點半吃完飯后,拉上幾個兒子一起去YMCA(基督教青年會)的公益球館練球,才可以碰到一些高手,讓書豪真正積累打球經驗和心得。直到書豪在一次全灣區(qū)的華人運動會上震驚了整個華人區(qū)。

      2003年美國舊金山地區(qū)華人運動會,林繼明擔任灣區(qū)高中聯(lián)隊的教頭,一路過關斬將殺進決賽,對陣圣何塞高中聯(lián)隊。圣何塞的中鋒身高1米9左右,讓很多孩子望而生畏,內線的統(tǒng)治力和殺傷力之強,是圣何塞進軍決賽的頭號利器。但他獨獨沒有嚇倒灣區(qū)教頭的二兒子林書豪,決賽場上,林書豪上下翻飛,把自己苦練的一身本領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到了最后半節(jié)比賽,全場球迷起立,一旦林書豪拿球,就有節(jié)奏地拼命大喊助威。林書豪越戰(zhàn)越勇,最終率隊奪取了當年華人運動會的男籃冠軍。

      15歲的林書豪引起了太多人重視,包括很多大學也開始中意于他,挑來挑去,最終剩下布朗大學和哈佛大學,林書豪在考察了這兩所大學之后做出了他又一個重要決定:去哈佛。但理由是大家根本沒有想到過的:因為布朗大學的籃球場地條件太差了!

      林繼明、吳信信夫婦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家里會出一個籃球明星,于是也開始給林書豪請一些教練指導一二,而令這些教練最為驚訝的是:無論什么時候,林書豪都不會對自己的狀態(tài)有絲毫的滿足,總是會繼續(xù)不斷地苦練。當他們認為林書豪會把NBA當作自己的目標時,林書豪已經能代表哈佛校隊征戰(zhàn)NCAA一級聯(lián)賽了。

      一個賽季結束,回到中國,他連續(xù)走了平湖、上海、東莞,每一個地方,他都算是個明星,但每一個地方,他都是個可愛的隔壁家大男孩兒,每個人都喜歡他。

      在平湖,他在平湖中學教小孩子打籃球,一招一式,一舉一動,他都投入足夠的耐心,孩子們樂意跟這個大哥哥一起打籃球,打完籃球也不放過他,簽名合影一連串,旁邊的工作人員看不下去了,上前說時間到了該走了。林書豪一回頭,輕輕地說:“再簽五分鐘吧,人家等了很久。”

      在上海對于林書豪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早上的晨練,這個樸實的大男孩兒不但自己練習力量、運球和投籃,還帶著弟弟書偉練習,林書偉已經就讀于紐約的漢密爾頓大學,將會受邀參加NIKE的全亞洲訓練營。

      每天早上兄弟倆6點半起床吃早飯,7點半開始訓練,最后,他們回歸健身房做力量,每一個細節(jié)動作,書豪都告誡書偉一定要做到位,不要有任何折扣,否則那就是欺騙了自己。每當弟弟感覺動作吃力的時候,他都會大聲鼓勵。

      全部動作完成,兄弟倆又像小時候那樣打鬧說笑,親熱勁兒就好像前一天晚上全家在外灘散步,一位長輩送給他們兩人一人一支鐳射光筆時那樣,活潑而陽光,就像回到了童年。結束訓練準備離開酒店的時候,我問起林書豪關于天賦的看法,書豪的媽媽吳信信說,當初書豪加盟勇士隊的時候,ESPN(娛樂與體育節(jié)目電視網)的查特·福特把林書豪貶損得一無是處,家里都覺得很氣憤。林書豪一直憋著不說話,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看球的爸爸媽媽就說,那怎么了?拉里伯德還不是沒天賦,照樣能成巨星!

      聽到這個,林書豪又露出了他那招牌式的憨厚微笑,慢慢地說出了一句話:“我常跟我弟弟說,這世界上有太多天賦出眾卻懶散的人,感謝他們吧,是他們給了我們這樣沒什么天賦的人機會,因為我們會努力。”

      林書豪很喜歡美食。他甚至把吃作為一種排解壓力、釋放心情的手段。比如2010年選秀失利后,他曾經一頓吃掉了幾十個雞翅。

      喜歡歸喜歡,這并不等于放棄自己的飲食原則。尤其來到中國大陸,面對無數叫不上名字來的美食,林書豪從來都是先問清楚“這是什么”,然后才會動筷子。

      如果一道菜很美味,但違背了他作為籃球運動員的營養(yǎng)規(guī)則,或者和他的信仰——基督教有所沖突,他是斷然不會吃的。

      還有一些美食,固然營養(yǎng)成分很高,但他覺得不太人道,也會“拒吃”。我在大陸和他一塊吃飯時,就發(fā)現他對甲魚類的美食是持排斥態(tài)度的。

      一頓飯,就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個性。僅僅從飲食上,就能看出林書豪是個很有原則的人,給他定的規(guī)矩,只要他認可,那就一定會堅持下去,不打折扣。他能有今天,或許與這種對原則的堅持也有關系。

      林書豪是一個很謙和的人,待人彬彬有禮;而且所有的禮節(jié),幾乎都是“中式”的,沒有西方的那種豪放。

      別人說話,他很少打斷,禮貌地洗耳恭聽。父母說話時,如果有哪個詞匯表達得不太恰當,需要糾正,他也會在父母說完之后,小聲地補充、糾正。和那些球場下的“豪放派”球員相比,他是典型的“婉約派”。

      他信仰基督教,他對教義的遵守讓我都很感到欽佩。

      在大學時林書豪就非常自律,不是一個隨便的人。大三和大四時,林書豪就已經是哈佛校內的明星。各種誘惑隨之而來,每天總有不少女孩想方設法地接近林書豪,Facebook上的邀請更是數不勝數。

      對于交友,林書豪很有原則,他很重感情,絕對不是隨便亂來的人。參加聚會,他很幽默也善于調動氣氛,但他很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根據美國法律,21歲以上的成年人才能喝酒。只要聚會里有酒精飲料,林書豪就會主動退出。

      吃飯的時候,我們基本用英文交流。他會說一點漢語,大學選修過中文,但說起來比較費力。雖然很難用中文交流,但他的生活方式還是比較中國化,比如使用筷子。但即便用筷子這種小細節(jié),也能看出他的“規(guī)則意識”。夾菜的時候,他都是先用“公用筷子”夾到自己的盤子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夾起吃掉。

      在大陸期間,CBA球員琳瑯滿目的飲食,以及各種充滿了誘惑的商業(yè)酒宴,林書豪都是“如履薄冰”,不敢放松。他曾經說,“要是吃豬肉的話,我的訓練師一定會殺了我。”即便是吃雞肉,他也會細致到剔除雞皮,任何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他都堅決不碰。

      總而言之,他是一個很守規(guī)則的人;即便統(tǒng)治社會的“公規(guī)則”缺失了,他內心的“私規(guī)則”依然會存在,而且嚴格地要求著自己。

      這種規(guī)則意識的突出表現,就出現在NBA停擺期間。當時,林書豪堅持每天訓練3次,每次1小時,在停擺的日子里從沒有間斷過。那些5對5、投籃和力量訓練讓他保持著對NBA 的憧憬。

      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球員都像他這么堅持訓練。有不少NBA球員把停擺看成了“放大假”,有的球員你說他“訓練打折扣”都是在拔高他們,干脆就以玩樂為主。

      從某種意義上講,林書豪對籃球的熱愛是第一位的,這種熱愛超越了對NBA的熱愛。即便NBA不存在了,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籃球運動,他就會奮斗下去。

      他的這種豪氣、志向和謙遜、文質彬彬的美妙結合,讓我想起了胡適的一段話。胡適在給兒子的一封信中曾這樣說:

      “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但志氣要放在心里,千萬不可放在嘴上,千萬不可擺在臉上。無論你志氣怎樣高,對人切不可驕傲。無論你成績怎么好,待人總要謙虛和氣。你越謙虛和氣,人家越敬你愛你。你越驕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顯而易見,林書豪正是胡適眼中的“好孩子”,他有志氣,但沒有擺在臉上;內心高傲,但沒有掛在嘴上;成績優(yōu)異,但待人和氣。這很值得家長們借鑒。

      林書豪是個很低調的人。這和他的家庭教育有關,和他的性格也有關系。

      這種性格,到底算不算好?很難說。對有的人來說,或許越高調越好,對有的人來說,則不然。

      網友們扒拉出來了林書豪“低調時代”(現在他依然低調,但媒體對他的報道畢竟太高調了)的兩個細節(jié),看了之后很打動人。

      一個是,早在2010年,林書豪選秀之前,在美國的HOOPS網站上就有人寫了一篇文章,通過數據分析,認為林書豪有打NBA的實力,甚至會成為明星球員。這幾乎是當時互聯(lián)網上唯一一篇看好林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51歲的老爺子,聯(lián)邦快遞的卡車司機。

      另一個則讓人看了有點辛酸。當年,書豪剛進入NBA時的金州勇士隊,有一次,教練告訴他,下場比賽他有可能上場。于是,書豪給家人買了五六張票,希望家人過來能看他比賽。結果,那場比賽直到打完,盡管林書豪一再向教練表示希望上場,哪怕一分鐘,教練依然不為所動,直到結束。

      這兩件事,現在只要作為邊角料來消遣一下,就可以了。林書豪自己恐怕也沒有多少印象了。從2012年2月的爆發(fā),到3月的起起伏伏,再到4月的受傷,他已經經歷了很多,日后必將經歷更多。

      但無論如何,他的影響已經形成。很多人在模仿他,很多家長企圖復制他的成名路徑。但要注意,從成長背景來看,他有著讓中國孩子望而生羨的境遇:他從高一開始接受規(guī)范的籃球訓練;他有充足的課余時間來享受自己的籃球訓練;他還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學業(yè),最終考上哈佛大學——這一切,對于絕大多數中國孩子而言,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于全世界所有華人后裔來說,林書豪的成功,就像為他們打了一針興奮劑: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并沒有任何特殊的基因變異抑或飲食變化,有的只是努力訓練和對籃球無限的熱愛,所以,林書豪這樣的草根英雄的成功比起他的華人前輩而言,更能激勵華裔孩子參與到籃球運動當中,并為了向沖擊最高殿堂的賽場不懈努力。

      我決不說什么我看過林書豪的訓練就不懷疑他會有今天的成就。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看到他再到武漢又見,他一直保持著那種低調的狀態(tài),謙遜而有禮貌。

      爸爸林繼明和媽媽吳信信一直陪在他身邊,那并不是他不讓長輩放心,而是他們一直習慣了在一起:大哥書雅夏天結婚了,弟弟還在漢密爾頓進行著學業(yè),爸爸媽媽就和二兒子一起,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穿梭。

      這個虔誠的基督教信徒之家和那些中國普通家庭沒有什么不同,林書豪偶爾被認出來,也會很低調地握手致謝。

      唯一的不同,就是無論到哪里,林書豪每天上午的訓練是雷打不動的,有球訓練結合力量訓練,任何一天都不浪費。問起他的狀況,都是很樸實地回答:

      “我的先把傷恢復好,然后爭取不要讓下一份合同落空。”

      每天訓練的強度都很科學,他想得很清楚,既不讓自己狀態(tài)下滑,又不能讓自己傷病復發(fā)。無論是在上海的NBA中國的活動,還是武漢亞錦賽觀戰(zhàn)期間,即使臨時租場館也要訓練,健身房也是每天必進的地方。這樣的前提下,他已經比很多NBA球員在停擺期間的狀態(tài)要好了。

      這之后,歷經了勇士和火箭裁員,他到了一個媒體最冷漠無情的城市。我可以想見的是:林書豪的經紀團隊以及他的家人給他制定的計劃就是不要多說話,只管練球。

      以紐約本賽季的隊內斗爭之激烈,教練球員各懷心思的程度,低調的林書豪只要說任何人相關的一句話,都可以被無限放大。而以他初來乍到的身份,很可能經不起如此轟炸。

      所以做好自己,不去評價,反倒是對他而言最好的生存辦法。

      林書豪面對比賽的心態(tài)有目共睹,他成名后,媒體的轟炸式采訪應接不暇。當談到他最失落的那段日子時,他說:

      “當我完成一場比賽或練習時,如果打得不好,我發(fā)現我回家后的心情會很不好。我不想和任何人說話或做任何事情。我發(fā)現我的快樂和我的定位完全取決于我在籃球上的表現,當我打得好我的情緒就高,打得不好就下降,這時我需要檢查自己,來發(fā)現我的自我定位在哪。

      “很多人打球的動機是金錢、女孩子和(明星的)生活方式……我也是人,我也經常被世俗所誘惑,但是我知道我打球不是為這些。

      “為了打得好,我對自己施加了很多壓力。這的確使我迷失了打球的目的。當我第一次簽約時,有那么多媒體和那么多粉絲,我覺得我必須打好每一場球,這樣大家才會高興。這是我一直面對的掙扎,因為我仍然是一個人,仍然生活在我的肉體中,但是我必須真正了解,我不是為球迷打球,不是為家人打球,甚至不是為我自己打球。

      “我打球的動機是追求‘永恒的快樂’,不是輸贏的快樂。想明白了一點,我的心靈就得到了神奇的‘安寧’。這種神奇的‘安寧’帶來了奇跡的表現。

      “我常處于忙亂,當我打得不好,我內心沒有‘安寧’。

      “有了我心中的‘安寧’,就算事情出了差錯,我仍然坐在那里,仍然可以醒過來,可以微笑面對,一切都會變好,我只需保持快樂。”

      正是有這種好心態(tài),才會有面對籃網替補登場時的驚艷表現,面對湖人和科比的狂砍38分,面對猛龍當仁不讓的最后三分絕殺……如果換作心態(tài)不“安寧”的人,如此來勢迅猛,如此始料未及的成功,一下子就會生活在云里霧里,不知自己是誰。但是林書豪對名利如此淡泊的價值觀,讓他依舊心態(tài)平和地面對接下來的每一場比賽。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世上的很多事都是這樣,當我們不是抱著功利的目的去做一件事,而只是靜靜地做,慢慢享受其中的快樂的時候,地位、名望和金錢都會不請自來,而且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這應該感謝他的父母。他們支持林書豪打球不是盼望兒子有一天能打進NBA,賺到大把的錢,而是希望兒子能從籃球中得到快樂。成名之前,每當林書豪灰心喪氣的時候,父母便會問他:“你為什么要打籃球?是為了金錢、地位,還是因為你真正熱愛這項運動并愿意通過籃球比賽去證明自己?”漸漸地,林書豪開始在那日復一日枯燥、艱苦的訓練中享受到了快樂。

      為了快樂打球的林書豪,如今是眾多品牌競相簽約的對象,尼克斯隊也揮舞著支票和合同跟在后面等待他簽字,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林書豪曾對培訓的小孩們的教育理念就是:“我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玩得有樂趣,我覺得這很重要,當你覺得有樂趣,你自然就會努力去做,自然就會越做越好。沒有這樣的熱情和自然的欲望,能進步的空間不大。例如我學鋼琴,我沒有這種欲望,所以媽媽總要強迫我去做,我很討厭鋼琴,所以結果是我彈得很差。這和打籃球一樣,你必須喜歡它。這也就是我在訓練營內所做的事情,試著把它變成樂趣,在這個過程中指導他們。”

      展開更多